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戰略技術的脫鉤:從衛星到人工智慧

戰略技術的脫鉤:從衛星到人工智慧

陳淑娟/ 發布日期:2022/11/03/ 瀏覽次數:184

一、前言

脫鉤(Decoupling)策略是一種政策工具,其目的是從多個面向將兩國的經濟鏈結進行分離;近年來,這項戰略早已開始並持續的形塑太平洋雙邊的經濟關係。然而在某些層面上,脫鉤策略在新興技術的競爭中往往只是一種狹隘的手段。其效果有限,因為無法永久性地阻止對手獲得關鍵技術;其範圍也有限,例如僅適用於具有特定供應鏈的科技領域。但是,即便效果短暫仍不失為一種延遲對手發展的策略。美國政策研究機構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entre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CSET)以衛星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為例,分析美國針對新興技術產業採用脫鉤策略之推動方式、效果及其侷限。以下彙整該報告分析結果,以供讀者參考。

 

二、衛星技術

脫鉤策略可以作為檢視國家戰略技術是否占有優勢的一種工具,而美中兩國在航太科技的競爭關係中,尤以衛星技術最具代表性。脫鉤策略在此技術領域的具體目標乃是防止技術的擴散,美國透過出口管制、法案等政策,限制太空技術的轉移並使之與中國脫鉤。例如,在1999年通過「國防授權法」(NDAA)後的幾年間,箝制了中國的衛星發射活動。

脫鉤策略之所以能夠有效暫緩中國在太空科技方面的發展,主要因素乃是憑藉著衛星技術供應鏈所具有高度的地理集中性(Geographic Concentration)。藉由少數的企業控制著全球大部分的市場占有率,使得獲得關鍵技術的替代途徑減少,因此,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方能夠在初期限制中國獲得衛星製造的關鍵零組件。然而自2000年初,國際市場上出現了不受美國出口管制約束(ITAR-free)之零組件所組裝而成的衛星,即所謂的「ITAR-free衛星」。相較於受出口管制零組件所組裝的衛星,這類衛星的取得及交易都更為容易。這類替代方案產品的興起,使得上述美國管制措施的有效性隨之降低。

儘管受到美國政策的限制,中國的太空技術仍不斷進步,原因有二。首先,關鍵零組件和專業知識已可從美國以外的地方獲得;其次,間諜活動仍為獲取關鍵技術和規避出口管制政策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脫鉤策略也使得美國及其企業在延緩對手發展的同時,抑制了自身的技術進步和競爭力。例如,「國際武器貿易條例」(ITAR)針對衛星出口進行管制,損害了美國太空產業的基礎,導致美國衛星的市場占有率和收入雙雙下降;以及替代方案的出現,使得美國限制競爭對手進入特定技術領域的效果明顯下降。歐盟在2007年的報告指出,ITAR-free的產品和服務,使歐洲製造商獲得了重要的市場占有率,而美國企業則相對處於不利的地位。

 

三、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已成為近年來美中兩國在先進技術競爭中的焦點,其中包括了加速研究進程、招收領導人才,以及為人工智慧制定全球標準等重大舉措。從上述衛星領域的經驗中,再輔以人工智慧在戰略意義上的獨特性,該研究提出以下三點說明,顯示脫鉤策略對於人工智慧領域而言,仍然具有戰略意義。

首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作為一項新興技術,關鍵隱性知識(Implicit Knowledge)的獲得需要依賴特定核心成員間的交流合作;同時,這些核心成員也可經知識外溢(Knowledge Spillovers)強化成員自身之技術能量,進而導致創新技術過度集中在少數地區和組織中。因此,在初期階段運用脫鉤策略,能有效地限制競爭對手培育研究人才的能力,以拖延對手獲得核心技術。然而,知識外溢的優勢將隨時間累加,即使技術日益成熟,CSET認為仍需仰賴人才和創新技術的輸入。其次,以人工智慧領域而言,先驅者在競爭過程中將處於優勢。因為數據和機器學習系統兩者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密,企業若能及早提供服務並建立市場占有率,便可早一步蒐集數據並藉此改善系統。美國的人工智慧技術在許多方面都處於領先,但在關鍵領域(如軍事)的整合上仍有待解決。與此同時,對手可能會透過較簡化的戰略技術,以更快的速度整合並部署人工智慧以獲得優勢。因此,即便只能暫時阻止對手,爭取必要的時間仍相當重要。

從人工智慧的競爭過程來看,延緩對手確實有其戰略價值。然而從供應鏈的角度而言,脫鉤策略是否可用於人工智慧領域,可以從其三大要素(AI-Triad)分析:

(一)數據(Data):數據的傳播顯然難以被公共政策所控制,全球數據供應鏈規模龐大且相互串聯,美國若針對這些數據的商業行為或流竄加以管制,恐怕將付出龐大的代價。但專注於保護特定數據(例如利基市場1 、軍事特定圖像或國民基因訊息)的限縮政策,仍是防止對手在關鍵領域取得進展的有效手段。

(二)演算法(Algorithms):演算法具有分散且廣大的供應鏈,並且如同數據一樣,數量龐大且易於傳送和保存,即便針對特定類型的演算法進行控管也難有成效,因為透過間諜活動或其他管道取得替代品對於對手來說並不困難。因此,脫鉤策略也難以對演算法進行有效的控管。

(三)運算能力(Computing Power):運算能力取決於處理器中晶片的效能,而專門設計並製造處理器晶片的工廠主要位於美國本土及其合作夥伴(日本、韓國和台灣);其供應鏈屬於高地理集中度,顯然是採行脫鉤策略的合適目標。

 

 

綜上所述,三大要素對於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及部署皆缺一不可。此外,鑒於數據和演算法供應鏈的龐雜且相互串聯,使其流通快速、方便,非政策能夠加以控制;相形之下,運算能力由於其供應鏈的高度地理集中性,或可成為脫鉤策略的適當目標。

 

四、對運算能力進行脫鉤的侷限

由於人工智慧晶片供應鏈的高地理集中度,使得脫鉤政策有了發揮抑制對手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空間。但是其效果恐怕相當有限且短暫,其原因有三:首先,運算能力的提升對於整體人工智慧的效能提升有限。近年來,隨著運算能力的提升,使得機器學習的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但對人工智慧來說,這僅僅是幾個特定層面上的表現提升。因此,若以限制競爭對手的運算能力為手段,對其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延遲將非常有限。其次,訓練(Training)對於晶片乃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是機器學習系統賴以完成指定任務所需的過程。但目前仍無法確認透過限制對手取得新式訓練模組,是否就是阻礙其在這項新興技術競爭中領先的決定性因素。最後,演算法的進步可能會顯著地削弱這種以限制運算能力為主要手段的脫鉤策略。事實上,對於晶片獲取管道的嚴加管制,可能反而會加速競爭對手開發「低運算能力」(Low Compute)機器學習系統,並加快其投入運用的腳步。

 

五、小結

脫鉤是一種策略,可以合理地用於實現各種不同的國家目標,並延遲競爭對手在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上取得進展。然而,延遲競爭對手進展的目標亦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實現,透過脫鉤阻斷競爭對手供應鏈只是其中一種可能的策略。從衛星技術脫鉤的例子可知,在供應鏈處於高地理集中度的情況下,透過出口管制和其他措施可以更有效控制技術的流動;另一方面,雖然在人工智慧領域採取脫鉤的理由相對薄弱,但仍不失為一種讓競爭對手在發展上產生戰略性延遲的一種手段。除此之外,諸如利用移民政策獲取頂尖研究人才,發展針對競爭對手優勢的反制技術,以及制訂技術標準等,都是能夠更有效地延緩競爭對手發展的替代方案。人工智慧的競爭中包含了許多先驅者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s),這也是為什麼各國為取得戰略性關鍵技術,而持續尋思各種能夠延緩對手發展之策略的原因。

 

[1] 利基市場(Niche Market)亦稱為利益市場、小眾市場,是指由已有市場占有率絕對優勢的企業所忽略之某些細分市場,並且在此市場尚未完善供應服務。利基市場通常由有需要但尚未被滿足的消費者,以及具有持續發展潛力、較小的產品市場所組成。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