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烏戰爭的爆發推升天然氣與電力價格,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能源供應鏈問題,更促使各國將目光轉向再生能源加速全球淨零轉型,能源產業同時迎來挑戰與契機。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之一,戰爭導致了天然氣供應短缺,天然氣價格飆升,長期仰賴其供應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資源的歐洲各國影響最為顯著。現貨天然氣價格創下了歷史新高,相當於每桶250美元的原油價格,煤炭價格也來到了每桶100美元以上,這對於全球的電力成本產生了巨大的上漲壓力,但也提高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伴隨來而的通膨風險、經濟衰退風險、糧食不安全和全球電力供應短缺等問題,迫使各國審思能源供應隱憂。面對這些挑戰,各國政府(主要是已開發經濟體)已挹注超過5000億美元,以確保替代燃料供應與充足天然氣儲存。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彙整各國採取的因應措施,除了短期依賴燃煤發電外,亦有多個國家選擇採取長期措施¬—增加或多元化石油/天然氣供應源,以及加速能源結構變革。依各國的再生能源佈署計畫,預測自2022年至2027年,再生能源將大幅成長85%(近2400 GW)。因此,在新舊系統的變革應齊頭並進之下,建立韌性供應鏈且兼具可負擔與安全的轉型,以確保穩定的能源服務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必要關鍵之一。
一、主要國家潔淨能源政策現況
俄烏戰事觸發再生能源前所未見的發展張力,全球化石燃料價格攀升,提高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競爭力,各國紛紛提出新政策以解決能源安全問題,以下簡述主要國家的再生能源相關政策:
(一)中國
中國在2022年6月發佈新的「十四五規劃」(14th Five-Year Plan) [1]中,設立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33%的目標,其中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占18%。政策聚焦於大規模的再生能源佈署,除建置大型陸域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案場外,促使公用事業規模(500-2000GW)的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已低於燃煤發電成本。另一方面,亦積極推動低成本之浮動式離岸風力發電及離岸能源島等示範場域,以及調整再生能源交易的核可政策,加速再生能源朝向市場化發展,預計2022年至2027年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可增加近1070GW。
(二)美國
美國在2022年8月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2] ,投入近3690億美元於能源安全和氣候變遷相關領域,除降低家庭及小型企業能源成本外,更加速個經濟領域的能源轉型與供應鏈安全,以推動潔淨能源經濟發展與振興本土製造業。法案包含至2032年前為潔淨能源技術提供製造稅收抵免(Production Tax Credits, PTCs)及投資稅收抵免(Investment Tax Credits, ITCs)等政策,激勵個人或企業對分散式再生能源、儲能設備及電動車等供應鏈的投資,預計2022年至2027年將增加74%(至少280GW)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容量。
(三)歐盟
歐盟執委會於2022年5月發布REPowerEU 計劃,歐盟研擬到2027年將結束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7月再祭出「Fit for 55」氣候計畫,目標將2030年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比提高至45%,並簡化監管機制與核可程序。許多歐洲國家提出行動計畫,凝聚共識並強化政策支持,來應對地緣政治的挑戰。例如:德國將再生能源電力目標由65%提高至80%,導入更高的競標量並調升分散式太陽能的電價,及縮短許可時程。歐洲在再生能源目標和公用事業規模項目的競拍政策驅動下,預估2022年至2027年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可增加近60%(超過425GW)。
二、再生能源主要發展趨勢預測
IEA彙整再生能源主要發展趨勢預測如下:
(一)政策推動太陽能供應鏈多元化
受惠各國的再生能源佈署計畫,預計至2027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將成長近60% (12400TWh),並占全球電力輸出的38.1%,超越煤炭成為最大發電來源(圖一)。其中,太陽能的裝機容量成長超過2350GW,並於2026年超越天然氣。此外,在2022-2027年間,印度和美國的太陽能製造之投資計畫預計將達到近250億美元,是過去五年的七倍。印度推出製造獎勵計劃(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s, PLI)具體縮小與中國製造成本的差距。同時,美國擴大製造業稅收抵免,為太陽能製程各環節帶來利多,使之能與最低成本製造商抗衡。因此,在印度和美國新政策的推動下,全球太陽能供應鏈已邁向多元化。
(二)在2022-2027年間,全球用於製氫的再生能源產能將增加100倍
至2027年,全球用於製氫的再生能源產能將增加100倍,為工業和交通運輸提供脫碳機會。若政策面能全力衝刺,將推動風力與太陽能製氫進入嶄新的成長階段。就現況,已超過25國推出相關激勵政策,預計將自2022年至2027年期間生產50 GW的風力和太陽能產能來製氫,其中2/3的市場主要為中國、澳洲、智利和美國。
(三)各國政策推動生物燃料每年成長20%以上
鑒於生物燃料在全球交通運輸中對實現氣候目標和減少碳排放的潛力,預計全球生物燃料的總需求量在2022年至2027年每年可成長約20%(350億公升),其中美國、加拿大、巴西、印尼、印度占80%全球生物燃料需求成長量。此外,歐盟、美國、新加坡及中國亦以政策激勵,擴大應用以廢棄物與殘渣再利用的生物燃料,預計至2027年將有1/3的生物燃料源自廢棄物與殘渣。然而,強勁的需求引起供應鏈諸多挑戰,仍須倚賴政策及創新技術改善原料供應問題,以推動永續生物燃料發展。
(四)仍需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供熱應用
基於環境與能源安全的考量,越來越多國家的政策佈局聚焦於可再生能源供熱。供熱的應用占全球能源終端消耗的50%左右,其中53%應用於工業過程,另有44%則應用於建築物內的空間供暖和水加熱。然而,現今的供熱來源主要是基於化石燃料為主,隨著再生能源發電的成長,擴大電熱泵在工業及建築領域的佈署,預估2022年至2027年再生能源供熱將成長近14EJ (約6%)。然而,現階段發展仍不足遏止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供熱方式,因此除擴大改變行為模式外,必須提升能源效率及材料技術,並減少建築及工業對熱能的需求量,以促進再生能源供熱應用的快速發展。
三、IEA針對轉型中的能源安全提出十項建議
地緣政治分歧加劇,能源危機意識隨之發酵,也造就各國在經濟、氣候與能源安全為優先上凝聚共識,危機有望轉化為驅動能源轉型的核心力量。鑒於在轉型中建立安全永續的能源系統是未來發展的必要關鍵之一,因此,IEA提出以下建議:
(一)化石燃料減少與潔淨能源擴張,新舊系統的變革應齊頭並進
(二)促進能源效率提升
(三)推動弱勢社區發展潔淨能源經濟
(四)促進國際合作,以降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投資成本
(五)管理基礎設施的報廢和再利用
(六)能源種類多元化以降低風險
(七)建立靈活供應的電力系統
(八)確保潔淨能源供應鏈的多元化和彈性
(九)促進能源基礎設施面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
(十)明確且積極的能源發展政策
註1:中國”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206/P020220602315308557623.pdf
註2:The white hous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Guidebook. https://www.whitehouse.gov/cleanenergy/inflation-reduction-act-guid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