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IEA 2023年全球氫能報告

IEA 2023年全球氫能報告

殷正華、古慧雯/ 發布日期:2024/03/05/ 瀏覽次數:486

隨著氣候變遷及對能源安全的重視,全球能源正快速轉型為潔淨、永續的能源,而氫能恰可提供良好的解決方案,許多主要國家已將氫能作為重要的產業發展策略,更在澳洲、中國、加拿大、歐盟、日本、荷蘭、美國等領軍之下,組織自願性多國政府倡議,以氫能倡議(Hydrogen Initiative, H2I)加速氫能與燃料電池在商業的佈署,並協調、促進政府、其他國際倡議或部門間的合作。

一、低碳氫的應用領域
2022年全球氫用量達95 Mt,比2021年再增加3%,除歐洲因俄烏戰爭而減少以外,其餘消費地區都呈現成長趨勢,其中以中國為最大宗占全球用量的30%,超過第二大的美國2倍之多(圖一)。這些成長並非來自政策驅動,而是全球能源應用的趨勢,以下分析氫能的主要應用領域與低碳氫的發展瓶頸。
(一)煉油廠應用
2022年煉油用氫為42Mt,其中80%的氫是在煉油廠內,以未經減排的化石燃料生產,排放量高達240~380 Mt二氧化碳。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預估在2030年的淨零排放情境下,煉油廠因淨零轉型降低氫氣需求至35Mt,其中低碳氫將超過4Mt(2/3透過電解或低碳電力製氫,1/3則由具CCUS的化石燃料生產)。但目前礙於成本因素且缺乏有效的政策行動,投入此方向只有少數幾個小型電解製氫的示範計畫,以及四家美國跟加拿大的煉油廠則以具CCUS的化石燃料生產低碳氫。

(二)工業應用
2022年工業用氫達53 Mt,其中60%用於氨生產,30%用於甲醇,10%用於鋼鐵業的直接還原鐵(Direct Reduced Iron, DRI)。事實上這些氫都由設施中化石燃料而來,並將捕獲的碳用於其他如尿素生產等,剩餘的碳仍被排出,只有少量被封存在地下,因此2022年工業用氫的碳排放還比2021年增加2%。IEA預估在淨零排放情境中,至2030年工業用氫將成長至71 Mt,其中1/3將為低碳氫。然而,電解製氫自去年以來沒有重大進展,但已有能生產600 kt低碳氫的投資案在進行或審議中,主要集中於歐洲(40%)、中國(28%)及中東(24%)。

(三)運輸應用
2022年公路運輸用氫氣量較前一年增加約45%,肇因於重型燃料電池電動卡車銷售增加,消耗近半數的氫。未來幾年隨著火車、渡輪與飛機的應用,將再創用氫高峰。IEA預估在淨零排放情境中,至2030年約有8 Mt的氫直接用於運輸領域,主要50%用於公路運輸及45%用於海運,另有8Mt的氫將轉換為合成燃料和氨,用於海運及空運。此外,截至2023年6月,全球約有1100座加氫站正在營運,預計將在主要道路、城市及港口再增加數百座加氫站。隨著需求不斷增加,氫燃料電池製造量能也不斷擴充。除陸、海、空運輸以外,諸如堆高機等搬運設備、礦用卡車、無人機的需求也逐漸擴大,並陸續有廠商投入。

(四)發電應用
氫在發電結構所占比例不到0.2%,但使用純氫發電已可商業運轉。使用氨形式的氫可能是發電的另類選擇,在中國與日本皆已試驗成功,惟氮氧化物(NOx)排放是另一個頭痛問題。但美、德、日、韓等主要國家,皆已將氫或氨發電列為政策目標。

(五)其他(主要是建築應用)
目前供暖與分散式再生能源技術的進展遠領先氫能相關技術,因此在淨零情境中建築的氫能應用(約0.14%)可忽略不計。目前僅日本制定具體目標,將至2030年前安裝530萬個微型熱電聯產之燃料電池。

二、低碳氫生產技術
2022年全球氫產量接近95Mt(較2021年成長3%),主要還是由化石燃料而來,低碳氫不到1Mt(占全球產量的0.7%),主要產區為中國、美國、中東、印度、俄羅斯等。以下為各國投入的低碳氫生產技術,預計至2030年低碳氫占比將增加至30%。
(一)電解製氫:目前僅占不到0.1%,但已宣佈投資的計畫快速成長,至2022年底全球已安裝的氫氣水電解槽容量已達700 MW,比上一年成長20%。當中以鹼性電解槽(alkaline electrolysers)占60%;其次是質子交換膜電解槽(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electrolysers),占 30%,預估未來質子交換膜電解槽將超越鹼性電解槽。根據目前公佈的資料顯示,到2030年電解槽產能將達155GW/年,其中1/4在中國,美國與歐洲各占1/5,印度占6%,供應鏈已隱然成形。IEA預估在淨零排放情境下,至2030年電解槽安裝成本每kW可低於600美元(降幅達65%-70%)。

(二)具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CCUS)的化石燃料製氫:全球共有16座配備CCUS的氫設施每年約可捕捉11 Mt二氧化碳,大多為北美的煉油廠或化肥廠改造。產氫是CCUS計畫的主要標的之一,在政策激勵之下,加拿大、英國、荷蘭與挪威紛紛投入CCUS氫計畫,到2030年具CCUS的化石燃料產氫量可能增加至15倍(由2022年的每年0.6Mt增加至2030年的每年9Mt)。此產氫技術不若電解氫,受到生產設備的限制,因此供應鏈的種類與地區顯得較多元化,但是由於工廠許可證與融資的延宕,交貨時間可能成為發展的瓶頸。

(三)新興低碳氫生產技術:生質能源、天然氫、甲烷熱裂解等產氫技術在近期備受關注,尤其前者配合CCUS可望達到負排放效益。(1)從生物質來的產氫技術受到原料種類的限制,成效不一;惟生物質熱裂解技術發展成熟,已可進入商業規模的營運,各國躍躍欲試。生物質熱裂解技術雖然比不上氣化技術,但韓國已開始在美國設立試點工廠。(2)甲烷熱裂解技術在過去幾年有長足的進步,特別是電漿熱裂解,美國於2021年建置第一座商業規模的高溫電漿熱裂解工廠。催化熱裂解、熱裂解發展較少,但已有示範工廠。(3)地底天然氫是最乾淨的產氫方式,但資源過度分散,較不易產生經濟規模。

(四)低碳氫生產氫基燃料與原料:包括氨、甲醇、合成碳氫化合物,比純氫更容易儲存與運輸,且可以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但須要額外的成本、能源、原料才能將氫轉化為燃料。2022年已有0.17Mt的低碳氫生產氨燃料和原料,預估至2030年仍以製氨為主。

三、氫能貿易與基礎設施
貿易可以促進市場活絡,但儲存與運輸是一大挑戰,因此相關基礎設施便成為重要的推動因素。目前國際氫貿易仍處於非常早期,要達到2050淨零排放目標,自2030年約有20%的氫必須透過貿易方式達成,但目前貿易流量儘止於連接比利時、法國、荷蘭工業區的氫氣管道,以及少數以海運貿易的試點計畫(如液態氫或液態有機氫載體(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 LOHC))。德國首先發起貿易合約拍賣機制H2Global,即透過中介機構,從歐盟以外國家以10年固定價格的合約購買氫氣,再分別將1年期的氫氣單獨賣給買家,成為現今最發達的市場支援工具。

運輸和儲存是供應低碳氫的關鍵基礎設施,IEA預估在淨零排放情境中,全球每年對低碳氫和氫機燃料運輸基礎設施(含管線、儲存設施、港口及加氫站)的投資將高達350億美元。由於基礎建設開發週期較長,因此需要在生產和需求確立以前,提前規劃基礎設施。許多國家開始從法規與投資開始佈署管道輸送氫氣,並設法利用現有油氣管道,以加速氫氣傳輸系統的發展。海上的輸氫管道則尚在進行可行性評估階段,如挪威和德國、西班牙和法國等。除此之外,比較具成本效益的作法是採氫氣與天然氣的混合的方式,已在新加坡、香港、夏威夷等地實施。若是長距離輸送,可利用現有的油罐車或船舶運輸載運液態氫或氨等,再到港口轉化為氫,但港口必須有基礎設備,而且全程的碳足跡將升高。此外,隨著氫氣供應的擴增,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透過鹽穴、枯竭油井等,將氫氣儲存於地層中,以降低供應波動風險,強化能源安全。

四、政策建議
自去年氫能評論發表以來,已有4國政府修改氫能策略,另外有15國政府採用新的國家氫能策略,以政策行動來驅動低碳氫的需求已是當前的顯學,但對實現氣候目標仍顯不足。因此報告提出政策建議:
(一)緊急實施因通膨而延宕的氫能計畫並提供資金援助,以擴大規模、實現脫碳目標。
(二)採取更大膽的政策行動來創造新的氫能需求。
(三)促進國際合作,建立國際標準、加速氫能認證與相互認可證書。
(四)加速解決法規障礙,尤其是在基礎建設開發核可方面。
(五)採取財務干預措施,如貸款擔保、出口信貸、公共股權投資等,以協助開發商解決成本暴增的困境。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