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2022綠色產業概況

2022綠色產業概況

賴允政、陳淑娟/ 發布日期:2022/12/21/ 瀏覽次數:369

一、全球淨零排放現況

目前全球各國對於淨零排放的達成各有不同的策略、作法,然而就目前執行狀況而言,多數國家均難以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指出,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較2010年下降45%,才有機會達成上述目標;因此,若現在不採取行動,氣候變遷將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成本。
企業應對氣候變遷的方式也會影響其在金融市場中的信用評等,例如信用評等機構S&P Global Ratings在進行評估時即會納入企業對於環境的影響進行考量;同時,當前市場也傾向對於那些致力於永續發展和以淨零排放為目標的企業釋出善意。

碳定價是吸引國家和企業轉向利用再生能源以降低排放的機制。因此,企業轉型低碳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將碳定價納入其商業戰略。具體作法是,透過制定內部碳價(Internal Carbon Price),為企業所產生之溫室氣體分配成本,未來公司進行決策時即可納入內部碳價用以抵消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不確定風險。

雖然企業紛紛投入減碳行列,卻遠遠未及在《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中所訂定之目標[1]。根據S&P Global調查顯示,目前S&P Global 1200指數的企業中,只有21%的企業符合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的目標。若企業欲達成《巴黎協定》的承諾,則應加速推動淨零排放策略,並把握時機採取更加積極、率先主動和明確的氣候風險管理。

 

 

二、循環經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一)循環經濟創造新的營運模式
隨著循環經濟的興起,「循環經濟領導者」(Circular Economy Lead)此一新角色因應而生,其職責為組織團隊合作,制訂跨領域目標與行動方案,將跨領域經營、產品和供應鏈的有限資源最大化。為確保循環經濟的永續運作,必須致力於提升團隊技能,提供必要的工具、資源和培訓,以將循環經濟的思維應用於工作之中。例如優先使用非原生材料、培訓設計師製作可拆卸、維修並兼具耐用或可回收的產品、與供應鏈團隊合作,為材料和產品建立逆向物流(Reverse-logistics)計劃以及終端市場策略。主要案例:
1.Philips的循環經濟計畫從設計、採購到商業模式,皆以循環經濟作為其核心價值,同時也將該價值貫穿其產業的上下游,以創造更完善的循環經濟條件。

2.Closed Loop Partners乃是匯聚了品牌、投資者、非政府組織和產業領導者等角色於一身的組織,其主要任務是辨識、測試和拓展循環經濟相關之解決方案,以因應跨產業的系統性挑戰。其帶領的Beyond the Bag計畫,即致力於集結Walmart、Target、CVS Health等零售商,共同因應塑膠袋垃圾所帶來的環境挑戰,跳脫以往以單一企業為主的營運模式。
3.除此之外,透過二手衣物轉售,減少衣物丟棄、減少製造新衣的碳排放,並為消費者樽節開支。部分服飾零售商透過回收機制建立轉售計劃,使二手衣物轉售成為零售業常態之一環。

(二)將永續性融入食品設計之中
除了永續生產之外,企業逐漸重視食品本身的永續性。例如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即推動減排,或是創造出符合農業多樣性的市場需求,藉此提高生態系統的韌性(Resilience)、糧食安全性和飲食多樣性;或聚焦於「升級再製食物」(Upcycled Food)相關產品之研發生產,將有助於食品的永續發展,並且減少約8%因食品消耗和浪費所造成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案例:
1.跨國食品集團Danone與農產品回收新興企業Full Harvest合作,將剩餘的水果和蔬菜作為原料添加到其新優格產品(Two Good)之中。

2.食品評等公司HowGood協助產品設計師了解更換產品的成分如何影響其總體企業的評價,透過其評等系統彰顯其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力,從消費端帶動整體產業朝向永續發展。

(三)循環挖礦(Mining)活動成為主流
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金屬原料、礦物及稀土,對於清潔經濟轉型(Clean Economy Transition)的核心技術至關重要,尤以電動汽車領域而言,可謂重中之重。再加上半導體短缺和供應鏈中斷之故,促使電子產業和汽車產業開始尋思將其產品和廢棄物中的材料重新回再收利用。循環挖礦的具體作法為建立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回收供應鏈、從廢棄物中提取可用的貴金屬與其他金屬進行回收循環使用、採購低碳循環材料(例如鋁和銅),這些方法不僅解決電子垃圾的問題,同時亦能解決天然礦產不足的問題。上述作法除了可強化供應鏈韌性外,更能夠大幅度地減少開採過程中對於自然景觀、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以及水質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案例:
1.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於美國境內設立以廢棄電池回收為生產原料之供應鏈;其他汽車製造商如福斯、通用汽車等也都紛紛加入金屬回收再利用的先驅者之列。

2.世界第二大金屬和礦業公司Tinto,研發出自廢棄物中精煉萃取6種原料的方法,例如目前測試的鋰萃取法,每年能生產至少5,000公噸的鋰,可供7萬輛電動汽車使用。
3.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DOE)在2021年撥款1,800萬美元,用於研發從煤廢料(Coal waste)和煤灰(Coal ash)中提煉稀土和其他礦物的技術,為艱困的煤炭產業創造新的經濟發展機會和就業機會。

 

三、面臨生物多樣性危機之舉措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所倡議之零碳排放活動(Race to Zero),其調查指出,2021年全球已有68%的經濟體承諾推動淨零排放,相較2019年的16%,足足成長了4倍有餘;雖然各國對於生物多樣性的承諾遠低於零碳排,但要有效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機,兩者缺一不可。

生物多樣性在環境中的體現有許多形式,當中整合了包括土地保護、恢復和保護、再生農業技術、減少空氣和水污染,乃至動植物保護等相關事務。部分企業逐漸意識到企業的營運和供應鏈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例如旅遊業和農業,以及從製藥、紡織到建築等所有領域。一直以來,重視生物多樣性的先驅者往往是那些面臨環境損失風險最大的企業;目前企業的具體作法大致如下:

1.投資再生農業計劃,與農民和畜牧業者合作進行土壤和傳授花粉生物(Pollinator)棲息地的整復。

2.專注於雨林保護和自然環境的恢復,以確保其供應鏈的永續性。

3.透過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簽署承諾,努力阻止森林流失和土地退化。

根據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及其他機構的研究顯示,氣候變遷破壞了世界許多地方的生物多樣性,若投資於自然環境的維護將可在2030年前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30%,然而資金不足是一大阻礙。若能讓商業界藉由淨零目標進而投入自然環境的維護,可能為一轉捩點;甚者,若企業的投資方案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能兼顧生物多樣性,則將發揮雙倍效益。主要案例:

1.Apple投資保護110,000英畝的紅樹林,此計畫有效地保護紅樹林的碳封存生態系統(carbon sequestration ecosystem),使它們能夠從大氣中儲存更多的碳。

2.巴西造紙企業Suzano自2012年以來復育了約3萬公頃的森林,並保存了超過約90萬公頃的亞馬遜、塞拉多和大西洋森林生物群落(biome);同時,也訂定目標於2030年之前將上述地區連接起來,成為約50萬公頃的優先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priorit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rridor),並持續記錄當中2,700種植物、鳥類和哺乳動物。

 

四、以淨零排放為目標之行動

(一)供應鏈碳足跡計算更加縝密
由於其他間接排放源(Scope 3)[2]不僅為多數產業的最大排放源,且根據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報告顯示,Scope 3的排放量更是佔總排放量的75%、佔消費商品排放量的92%、佔汽車排放量的98%;相較之下,Scope 1[3]跟Scope 2[4]的排放量很少;然而,Scope 3的測量與計算相當困難,例如汽車製造商可能會將採購鋼鐵的數量乘以每單位鋼鐵的排放量平均值,用以粗估Scope 3的排放量,導致供應商之間的差異不明顯,也削弱了供應商減排的積極性。因此,製造商、服務供應商紛紛提出許多解決方案,試圖以更精確的方式計算產品的碳足跡。主要案例:
1.EcoVadis的碳行動模組(Carbon Action Module),蒐集供應商排放數據,並進行數位化資料分析,可讓採購團隊深入了解供應商的碳管理實踐,有助於供應商訂定減排規畫。
2.其他產業如化學工業也透過倡議團體Together for Sustainability,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制定排放相關的數據蒐集與分享準則,供其34個企業成員遵守,當中不乏Dow和BASF等大型知名企業加入。

(二)以清潔能源落實淨零排放
過去10年來,企業一直是推動清潔能源的重要推手,促使數百家企業、社區和機構選擇100%清潔能源,並以可再生能源抵銷電力消耗;因此,當前企業開始將目標放在,如何讓清潔能源能夠無時無刻的滿足大眾的生活所需。Google宣示在2030年前達成無碳能源(Carbon-Free Energy, CFE)目標、微軟承諾於2030年前達到零碳源(0 carbon energy)、IBM亦承諾於2030年達到真零(True Zero);美國政府的行政命令中也提到2030年必須達到50% CFE。雖然在名稱上各有不同,但各企業乃至政府對於淨零排放的目標是一致的。若以清潔能源達成淨零排放之目標,將可發揮共同效益如:促使發電產業進一步減排、激發新技術產生、穩定能源價格、部署更多清潔能源、清潔能源資源多樣化、改善能源負荷、安裝可追溯軟體、儲存能源。

(三)物流走向永續發展的道路
長久以來,貨物在陸海空的運輸過程中皆伴隨著高度的汙染,肇因於遠洋船舶所使用的重油(Bunker Fuel)、能源/碳密集的航空業,以及廣布於陸地上的火車、卡車運輸業,這些運輸工具所使用並殘留下來的燃料都是碳污染的主要來源。
如今,物流運輸方式正逐漸在改變。脫碳物流涉及技術、政策和市場發展間的交互作用,該作用加速了新興燃料及系統設備的開發、新法規和政策的實施,同時也激發出新的需求。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所提出的Target True Zero倡議,邀集了共20家承諾使用電動、氫能和混合動力飛機等新技術減少碳足跡的航空公司。例如,近兩年已有許多航空公司放棄使用傳統柴油燃料,改採低排放燃料;該新興燃料由非石化原料如回收食用油、農業廢料、廢棄物等原料進行製造,相較於過去所使用的傳統燃油,將有望減少高達99%的溫室氣體排放,是航空業現階段最佳的脫碳方案。
另一個先行者聯盟(First Movers Coalition)倡議,共獲得20餘國家響應,承諾建立港口之間的綠色航運走廊(Green Shipping Corridor),將作為新興技術的試驗基地。而Amazon、IKEA、Michelin、Patagonia、Unilever等率先簽署零排放船舶業者協議(Cargo Owners for Zero Emission Vessel, coZEV),旨在2040年之前達成由零碳燃料船舶運送所有海運貨物的目標。
另一方面,根據美國運輸協會(American Trucking Associations)指出,陸上物流業佔了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7%,因此也需要朝脫碳目標加速邁進。目前主要的改革聚焦在運輸工具的電氣化以及脫碳技術上。以Daimler、Volvo、VW和Tesla等業者為例,其致力於推動運輸工具的電氣化,持續研發新型電池以提升電量和車輛的續航力。此外,針對現行車輛,Remora研發出一項技術,直接吸取排氣管中的二氧化碳來降低碳排放;Booster則是將現有的柴油車輛改為使用再生燃料,以解決現存非電動車的碳排放問題。

[1] 《巴黎協定》為2015年12月在巴黎召開的UNFCCC第21屆締約方大會(COP21)中,各締約方協議未來將一起努力讓地球氣溫的上升幅度,控制在與前工業時代相比最多攝氏2度內的範圍,且應努力追求將前述升溫幅度標準續減至攝氏1.5度內的目標。

[2] 其他間接排放源(Scope 3)是非屬自有或可支配控制之排放源所產生之排放,如因租賃、委外業務、員工通勤等造成之其他間接排放。其他間接排放源的排放量,不僅蒐集所需相關計算數據困難,且不易確認其準確性。

[3] 直接排放源(Scope 1)是來自於製程或設施之直接排放,如工廠煙囪、製程、通風設備及組織所擁有或控制的固定燃燒源、製程排放及交通工具的排放。

[4] 間接排放源(Scope 2)是來自於外購電力、熱或蒸汽之能源利用間接排放。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