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險報告》透過「全球風險認知調查(The 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 GRPS)」,蒐集來自公、私部門、學術界與民間社會的重要決策者的看法,評估全球人類所面臨的風險。2021年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奪去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還拉大了全球長期存在的健康、經濟和數位資訊等領域的差距。疫情對人類和經濟的影響,不但損害了人們過去多年在貧窮和不平等問題上作的努力,並進一步削弱了社會凝聚力和全球的合作關係。
報告公佈了全球前10大「最有可能發生」(Likelihood)與「衝擊性最高」(Impact)的兩種風險(圖一)。結果顯示,兩者的十大風險中分別有4項及5項與環境相關,而與疫情相關的傳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則分居兩者之第四及第一名。其中,極端天氣(Extreme Weather)並在最可能發生的風險中連續第五年排名第一,而氣候行動失敗(Climate Action Failure)則是連續第三年排名第二,顯示環境與疫情對2020年全球風險的影響。
此外,報告並將10年風險分為短、中、長期三種風險(圖二)。調查顯示0至2年內,傳染病、生計危機、極端天氣是最迫在眉睫的三大威脅。在3-5年內可能凸顯的風險主要包括:資產泡沫、IT基礎設施破壞,物價不穩定等危機。5-10年的長期風險主要包括:大規模破壞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國家崩壞(State Collapse)、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圖二)。關於全球2020年的風險,報告從以下五大相關重點探討,簡述如下:
一、疫情影響下被毀壞的未來
近60%的受訪者認為,「傳染病」和「生計危機」是對世界短期的最大威脅。所有的世代與團體都會受到新冠疫情危機的影響,老年人口原本就是全球疫情下的最脆弱群體,而年輕人口則面臨到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心理健康壓力、經濟前景不確定與地球環境持續退化等新的障礙。目前全球經濟正陷入最重大的危機中,全球在2020的產出年預期將縮減4.4%,若與2008~2009年相較,當時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只不過縮減了0.1%。全球疫情對於生計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對於那些毫無儲蓄、失業或遭減薪的人更是首當其衝。僅在2020年第二季,估計全球就有相當於4.95億份的工時損失,占全球整體勞動力的14%。全球九大經濟體中有70%的職業婦女相信,她們的職涯將因全球疫情的混亂而遭到延誤,而有來自112個國家的51%青年則相信,他們的教育進程將受到耽誤。
二、數位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所帶來的威脅
新冠疫情使得電子商務、線上教育、數位醫療與遠距工作等迅術發展,因此加劇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範圍與速度,可以預期的是,這些轉變在疫情結束後,仍將持續大幅改變人類的互動與生計模式。儘管這些改變將對社會帶來巨大助益,但同時也會加劇並創造出許多不平等現象。未來的數位市場中,個體在謀生上的數位自主權(Digital Autonomy)與數位機會將有越來越大的差異。這種日漸擴大的數位差距將進一步弱化原本在許多國家中早已出現問題的社會凝聚力,同時也將破壞包容性復甦(Inclusive Recovery)的前景。此外,龐大的資料量將有助於降低將資訊技術運用在惡意目的上的成本和困難度,而相關單位又並不容易阻止錯誤訊息的傳播。例如在2017到2019年間,估計經歷過惡意團體針對社群媒體進行組織性操弄的國家就增加了150%。
三、在疫情時代中失去機會的青年
目前處於約15到24歲的年輕人可說是所謂的疫情世代(Pandemial),他們在青年期時正好爆發2008年金融風暴,現在又遇上前所未見全球疫情的開始。他們將面臨教育、經濟前景和心理健康的重大挑戰。在2020年已經看到全球教育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例如在全球疫情的首波封城後即有80%的學生無法上學。儘管世界各地都開始採取透過電視、廣播和網路等遠距教學,但各區域卻呈現極大差異,估計全球至少有30%的學生缺乏參與數位與廣播學習的科技工具。學校停課也加劇了社會之間與社會內部青年的不平等現象,而處於社經地位弱勢的年輕女性受害尤為嚴重。全球的青年失業現象自2008年便呈現增長趨勢,而因應新冠疫情的相關政策更加劇了青年工作者的邊緣化,因為在許多經濟體中,他們也是最先因封鎖而失去工作的人。
四、中等強國(Middle Powers)的困境:在數位落差中求生
中等強國係指雖缺乏超級強國之國力,但仍能在國際關係中扮演具影響力角色的國家,這類國家在全球國內生產毛額所占比重,遠超過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總和,倘若維持著目前的趨勢,中等強國可能會在最需要國際協調的時刻,卻為了強化自身復原力以應對危機而失去作用,報告因此將「國際關係破裂」、「國際衝突」與「資源地緣政治化」(Resource Geopolitization)都列為在中期全球嚴重威脅的項目。
疫情危機突顯出國際體系中的薄弱節點和脆弱聯繫所在,趨勢顯示,以共同規範為基礎的多邊主義將會進一步弱化。錯誤訊息、網路攻擊、針對性打擊(Targeted Strikes)與資源攫取等情況都正在升溫。全球疫情突顯出政府如何藉由對其它國家做出指控來操作陰謀論以做為地緣政治武器;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s)都同樣會進行更多危險的網路攻擊,同時這類攻擊也會越來越複雜。地球的暖化將創造出新的地理現實(Geographic Realities),例如北極航道即可能將激起新一波的資源競爭。這種種的擔憂將會為全球貿易和商業環境創造新的困境,為原本就疲乏的全球經濟成長增添危機。
五、不完美的市場:一場無序的產業震盪
源自新冠疫情的衝擊與政府的各種因應措施,使得一場變幻無常的產業震盪正威脅著全球的商業全貌。失序的產業震盪將導致已開發經濟體的經濟停滯,並讓新興或發展中市場失去潛力,擴大小型與大型公司間的分歧,並造成數百萬的小企業倒閉。新冠疫情的封城也加速了由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數位實體混搭(Digital-Physical Hybridization)潮流,全球的企業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面對著必須強化自身的數位化存在(Digital Presence)以求生存與適應的挑戰,多年來的數位轉型計畫,可能在短短數週內便施行成真。當其他行業仍在掙扎求生時,大型科技公司在後疫情時代反而會變得更強大,有更多樣的營收來源與更驚人的投資能力。雖然目前並不清楚政府與社會是否能夠容忍少數財力堪比多數國家的大型企業掌握著巨大優勢,不過就中期來說,「技術治理失敗」(Tech Governance Failure)被列為嚴重的風險之一。
六、結論
大多數國家在疫情期間的危機管理方面仍有困難,目前要提出明確經驗教訓亦為時尚早,但2021全球風險報告仍從四個面向來探討全球對於新冠疫情的因應情況,包括:機構職權(Institutional Authority)、風險融資、資訊蒐集與共享,以及設備與疫苗等。鑒於氣候危機已經迫在眉睫,且會在長遠的未來持續對環境與人類造成衝擊,全球風險報告揭櫫了因應全球風險的四大關鍵要素以供政府、企業與國際社會提前布局:制訂框架、風險管理專家、溝通、公私部門合作:
(一)制訂框架(Framework):制定詳細的分析框架,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進行風險評估,將有助於在適當的時候看到潛在的相互依賴性、溢出效應、脆弱性與盲點等,這對於減輕環境風險尤其重要。
(二)風險管理專家(Risk Champions):風險管理專家能廣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以進行風險分析、融資與因應能力的創新,此外並能改善科學專家與政府相關決策者之間的合作,以促成創新且可行的解決方案。
(三)溝通(Communications):必須加強對外溝通的精確度與⼀致性,並消除錯誤訊息。危機的解決需要整體社會的共同努力,因此對外溝通可減少政府、企業及社會間的溝通成本及消弭資訊落差,使社會資源能更有效率的合作。
(四)公私部門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新冠疫情的全球性危機證明公部門與私部門無法獨力化解危機,如果政府與私營部門能合作因應對大規模挑戰,就可以激發關於技術、物流網、製造以及融資等方面的協調與創新。